|
|
|
更多链接...
|
|
|
同乡企业与名人 |
|
|
彭慧胜教授介绍
日期:2015/4/7 点击:6342
|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复旦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彭慧胜教授简介 彭慧胜,邵阳县人,现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先进材料实验室PI,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9年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本科毕业,2003年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毕业,2006年美国Tulane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分子工程博士毕业。2006年10月加入美国能源部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2008年10月回到复旦大学工作。主要研究可穿戴纤维状能源材料与器件,迄今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50多篇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等5个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研究工作2次被Science、4次被Nature、8次被Nature子刊以“研究亮点”等专题报道,其中2009和2011年两度被 Nature 出版社评为月度“亚太地区十大研究亮点”。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7项,其中33项专利成功实现了技术转让。获得国内外学术荣誉近30项,包括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能源部杰出创新奖、美国杜邦青年教授奖、全国复合材料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等,2014年荣获第十七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科研有方,成绩斐然 彭老师的主要研究为取向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迄今发表学术论文86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40篇),包括1篇Nature Nanotechnology、19篇Adv Mater、11篇Angew Chem Int Ed、5篇JACS和1篇PRL,应邀在 Acc Chem Res、Chem Soc Rev和Chem Rev上撰写4篇综述。研究工作7次被Nature及其子刊以“研究亮点”等专题报道,其中2009年和2011年两度被Nature集团评为月度“亚太地区十大研究亮点”。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斐然的科研成绩是因为彭老师在科学研究之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style。一方面他总有很多奇思妙想,有时候有些想法也不尽是能够实现的。但是,对于应该执着做下去,还是适时停止,彭老师有自己的判断。他不固执己见,不脱离实际,不冥顽自是,他对一时兴起,拍脑袋做判断总是有着本能的警惕。另一方面他在科研活动之中总是十分注重沟通与交流,而不是闭门造车。同时,他认为同别人合作也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与人打交道时要让别人觉得你值得信任,首先不要计较,如果成天想着占便宜那谁也不会愿意与你合作。别人心里都是有杆秤的,要客气待人,产生的效果就是彼此印象都很好,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关系,别人愿意和你合作,会比较有利。正是这样的科研态度,为人处世的方式,造就了我们所看到的彭慧胜。 科学无界,心中有国 回国之前,彭老师在美国能源部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虽然薪酬很高、生活舒适稳定,却并非他追求的生活。国家实验室由于属于高度机密机构,其人员组成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家和九个FBI”。在实验室工作意味着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接受监视:电话被监听,邮件被审查,每天都生活在别人的视野中。“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 彭老师在这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这句话,这也是他选择回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他认为,现在国内的硬件设施,和发达国家相比没什么区别,也可以很方便地下载阅读国内外学术论文,国际交流也非常活跃。 |
[返回] |
|